论坛邀请嘉宾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敦煌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张先堂,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文化与旅游部驻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副站长江帆。展览执行策展人庞少宁主持论坛。
张先堂认为敦煌学研究历经120余年仍具拓展空间,近年通过多光谱技术发现7000余条未被记录的洞窟题记,包含工匠、供养人等多元群体信息。这些新材料修正了部分历史结论,例如重新考证元代画匠史小玉的身份实为礼佛香客而非画匠,并揭示了敦煌石窟千年重修历程及工匠群体贡献。张先堂强调敦煌学成果需通过展览、讲座、通俗读物等形式向大众传播,使“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焕发新生。
柴剑虹认为,北京展览馆作为有七十年历史的场馆,其优越的空间条件为“如是莫高”大展提供绝佳平台,也让人看到其“年轻化”的一面。此次展览首次大规模呈现九座复制洞窟及数字化成果,是非常难得的。要利用北展的地缘优势,大力开发研学活动。他特别指出敦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是人,而敦煌展览正是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本次同期开展的“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更是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实现一代代传承、发扬、创新、转化。
江帆结合多次敦煌实地调查经验提出,展览可以提供给观众更为充足的时间去感受敦煌文化,与实地考察形成互补。他认为敦煌地理环境、民族交融与人文精神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文化图景。看敦煌不光要看到珍贵的历史遗存、自然风光,更要看到精神层面上的和“人”的价值与意义。只有了解敦煌、爱上敦煌,才能促使我们为敦煌的未来做出更多努力,而这也是敦煌文化传播的重要部分。